当前位置:首页 >> 引智成果>>  引智理论

把握历史机遇开创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新局面

发布日期:2015-01-16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把握历史机遇开创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新局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  张建国

  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当天下午4点,习总书记来到上海西郊宾馆,同参加座谈的50位外国专家合影留念,随后主持召开座谈会,座谈会持续了90分钟。总书记满怀深情与外国专家深入交流,全面、完整、系统、深刻阐述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立意深远,博大精深。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深受巨大鼓舞,倍感有力鞭策,更加深切感受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切厚望,既是一项光荣的崇高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一、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沪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的背景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与来自22个国家的50位在上海工作外国专家就“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主题进行座谈。总书记在听取5位外国专家发言,并对每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做出回应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国内外产生了热烈反响。外国专家一致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在华外国专家的重视和关心,充分体现了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和中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推动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决心和愿望,充分体现了中国高度重视建设学习型社会、重视科技和创新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纷纷表示这将激励他们为中国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引进人才和智力工作。早在2009年1月,他就对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十八大闭幕后不久,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场外事活动就专门会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听取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深刻阐述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外交方针政策的同时,彰显了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领域对外开放、重视外国专家群体,推动我国引进人才和智力,形成国际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重要战略思想。他还表示愿意以不同形式与外国专家进行座谈和交流。一年多来,我们认真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立足改革促发展,提高我国利用国际人才和智力能力,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外国人才、着力推动政策创新,努力提高保障服务水平。在组织外国专家对我国重点发展领域建言献策、撰写《外国专家建议》的同时,考虑到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已成为外国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之一,在引进国外智力领域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完善方面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为此,我们请示有关部门并建议,总书记在适当时候与在沪高端外国专家座谈,这不仅可以鼓舞和激励外国专家群体,还可以公共外交方式树立我国发展、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更是检查和指导我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重要方式。中央批复同意后,我们精心组织座谈会专家的邀请、发言专家的遴选等会议筹备工作。

  在一年半之内,总书记在上海再次与外国专家代表亲切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宣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特别是高度重视引进国际人才。我们理解,这是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把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放到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局,更好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放到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去落实。我们认为,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标志着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科学指南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结回顾了新中国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伟大历程,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全面、完整、系统、深刻阐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怎么样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显示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讲话立意高远,统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和新要求,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这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深刻理解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充分认识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明确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系统把握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讲话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和科学指南。从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角度,我们初步的学习体会可以概括为四个“新”,即做出新评价、明确新定位、提出新课题和做出新部署。

  (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做出新评价。讲话从中外人才交流的历史视角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揭示了引进国外人才智力工作对推动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就很重视和吸收外国人才,开展对外交流,这不仅促使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使各国物产和先进知识技术传入中国。他高度评价外国专家的历史贡献,充分肯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外国专家和国际友人的历史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国专家们功不可没。外国专家在推动重点领域建设跨越式发展、重大科学研究关键性突破,推动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引进人才不仅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来新的理念和认识。文明交流互鉴,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鉴。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我们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有利于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他殷切期望各位外国专家把中国作为第二故乡,继续关心、支持、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中国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继续当好中外交流的民间大使和文化传播者,不断增进中外人民的了解、互信和共识。

  (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明确新定位。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深刻分析加大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内看,总书记强调,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方针。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改革和发展需要人才,呼唤人才,造就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开放地引进国外人才。从国际看,总书记强调,面对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复杂形势,面对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各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必须和衷共济、携手寻求解决之道,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安全等各个领域展开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分享和借鉴彼此有益经验,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成就各自梦想注入动力。

  (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提出新课题。提高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建立在对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和引进人才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国际人才竞争形势的科学判断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减少盲目性。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认真总结各类引才计划,明确吸引力在哪里,短板在哪里;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比较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激励机制和平台建设来搭建我们的平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融合,仅仅吸引华人有局限性,要进一步研究和破除一些制约因素和政策障碍,引进更广泛的人才。

  (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做出新部署。讲话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的目标、方向、重点和改革任务。总书记强调,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引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更加注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引进外国人才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关于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相关举措和近期工作安排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当前,我们正结合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全国特别是外专系统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活动,做到切实领会讲话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切实把握讲话中体现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工作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在深入学习宣传的同时,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综合性指导文件。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从战略上谋划新时期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制定出一个既遵循国际惯例,又符合国情的总体方案。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意见》。作为承担牵头起草任务单位,将积极争取参与单位的配合支持,注重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国际发展趋势、瞄准人才重大战略需求、找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统筹考虑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研究提出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真正在解决突出问题、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提出新举措,按时保质完成起草任务。

  (二)推进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法治建设。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管理服务方面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我们将更加注重法规制度建设,使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尽快进入法治化轨道。一是,积极推动《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做到外国人在华工作管理有法可依。《条例》已列入今年国务院立法计划。作为起草《条例》(草案)的牵头部门之一,我们将坚持“吸引高端、控制一般、打击非法”的原则,抓紧调研起草和组织论证,按时按程序提交审议。二是,配合中组部等单位,尽快建立标准统一、程序规范、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人才工作许可制度,使之与人才签证和居留制度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引进人才制度。制定并定期调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指导目录》,探索计点积分制与工作许可的关联耦合机制。四是,积极探索制定技术移民法律制度。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的要求和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部署,加强国别政策研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技术移民法的有益合理成分,探索启动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移民法律制度工作,为世界各国人才来华发展提供便利。

  (三)深化引进外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总书记指示,使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外国专家主管部门在引进外国人才方面的管理服务职责。一是,推动建立权责统一、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外国专家工作管理体制。遵循职能有机统一的原则,借鉴国外有益的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减少多头管理、避免政出多门,整合分散的外国人才工作管理职责和公共资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责任体系,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二是,加强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强化制定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监督检查和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和社会在提升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创新供给方式,增加竞争,满足多样化需求。组织外国专家为我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国事咨询制度等。特别是要减少微观干预,促进用人单位成为人才引进、开发和使用的主体,让引进人才更好契合和服务于企业和产业发展。三是,健全政府、用人主体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引导企业、用人主体和社会有关方面加大引进人才的投入,政府的投入更多地用于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以及国家安全方面。四是,加强人才监测、预测和预警。建设国外人才和在华工作外国专家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实现跨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国外人才和智力资源供给、发现评价、使用激励、绩效评估机制和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四)聚焦国家战略,加强人才和智力引进。当前,我们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引进、用好国外智力、广揽各类人才。应当更加重视“招才引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外专千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进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和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等重大引进人才和智力工程,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特别是要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产业升级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坚持高端引领、需求导向、以用为本,重点引进能够带动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大力引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天航空、海洋、生态环境、能源资源、金融财务等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

  (五)深入研究总书记讲话提出的新课题。我们将组织力量专门研究,人才智力的吸引力国际比较研究、我国人才引进的短板和制约因素,国际人才流动规律以及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体制机制等。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外国专家建言献策工作。近两年我们逐步建立起外国专家建议的收集整理、评估报送、反馈落实机制。关于这次座谈会上外国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进一步梳理并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全国引智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特别是5月22日在上海与外国专家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历史机遇,从战略上谋划新时期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总体方案,推进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法治建设,深化引进外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入研究总书记讲话提出的新课题,努力开创中国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新的局面,为提高对外开放新水平、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智力支撑;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绝的强大智力支撑。